乾符四年五月
襄邑,位于汴水与涣水交汇处,三面是水门,只有朝东南面为旱门,通向宋城的官道。
十万义军浩浩荡荡从唯一那面旱门进发,从远处看仿佛一片无边的潮海。
襄邑守将、宣仁军兵马使陈大牛早已得到消息,认为久守必失,且襄邑城小,无法发挥出己方优势,决定出城列阵,与贼野战。
五月八日
陈大牛率五千军士前出襄邑十里扎营,副将白孝强领一千左翼,右都指挥使张保领一千右翼,左厢都虞侯陈导领一千驻守襄邑。
最后两千人由前都指挥使王义位于大营与襄邑之间,作为总预备队,也作为奇兵。
依照陈大牛的预想,这两千人可以随时渡过汴、涣二水,从对岸绕行攻敌阵后。
黄巢看着宣仁军的布置,果断下令后撤二十里扎营。
因为愈靠近襄邑,两水相隔愈近,越不利于他大军展开。
等了两日,也不见得宣仁军动作,唯恐时间久了汴州方向来源,只得下令强攻。
命侄子黄存领左营两万人北渡汴水,寻机跨河攻打襄邑。
外甥林言领右营两万南渡涣水,任务与黄存相同。
心腹猛将黄揆领五千人作为大军先锋,为第一阵。
统领关鸿飞领五千人为第二阵。
统领朱存领五千人为第三阵。
此后又有三阵,共六阵,三万人。
自己亲率老营一万人压阵,心腹尚让领三万老幼为后营,于大营驻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