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院、太学院二者的出现,是为了国家选才。
与之相对应的便是一系列复杂的科举、选才、选官、审查体系。
这是一个庞大的学官系统,除了国子监本身下面的国学、太学、州学、县学外。
还需要其余各部司、中央至地方、官方至民间的各方配合。
比如三省六部、九卿、宗人府、地方州县衙门、民间有才之士等等。
在中央层面,以国学、太学为例。
国学生员主要来自地方各州县学的优秀生员,经由当地学官推荐,国子监、吏部、礼部三有司联查,国学太学选考,完成这三步后即可入学。
太学生员主要来自七品以上官员子弟,以及勋爵子弟。
入学步骤则是:第一步,前往太学报名每年太学举办的招生考试;
第二步,经由吏部勋爵司、宗人府司封司、国子监生员稽查司三司派出专员联查。
第三步,参加并通过太学招生考。
如此三步,便可入太学读书,成为太学生。
国、太二学的生员有一个特权,便是可以参加吏部、兵部专门为二学每年组织的选官考试。
通过者,可不经由科举,直接授予官职、军职。
但每年二部放出的名额不多,最多二三十个。
在地方层面,以州学、县学为例。
大夏也实行科举制,不过不同于北夏、隋、唐时期。
前三者时期只要认为自己可以,或有乡名、才名,上面有人推荐,便可先在参加乡试,再直接入京参加春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