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立志(1 / 1)

“在孔子所处的时代,人们不得不有所取舍。”

“而在先生所在的近代,情况则有所不同。那时,人们一方面要学习国外先进技术以救亡图存,另一方面还得打工维持生计。”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先保障生存,才能继续求学,这正应了“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句话。但如果只一心追求赚钱,就会迷失赚钱的初衷。”

“我们需要了解先贤言论的具体背景,这样才能领会其思想精髓,而非断章取义。若只是模仿圣贤的行为,却不考虑他们说话时的情境,那不过是东施效颦罢了。”

刘子华越听眼睛越亮,听到最后一句时,忍不住用力鼓掌:“答得好!好一个‘得意而忘形’!我父亲当年就是想告诉我这个道理啊!”

“读书不能读死书,更不能断章取义!就连孔子都曾师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要了解一个人,不能只看他说了什么,更要看他怎么做。”

“还有后面那句‘救出孔夫子’,我感触很深。当时很多同学连《论语》都没读过,就跟我说孔子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错误的。”

“我就和他们交换书籍,了解彼此的主张。我看了他们的主张后,更加理解为何要革命;而他们看了《论语》后才知道,孔子这话是对齐景公说的。既然是对诸侯说的,在那种情境下,这句话当然是正确的!”

“甚至后世孟子都说过‘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如寇仇’这样的话,意思就是说,要让下面的人尊重你,前提是你自己要做好,这和我们现在的价值观是相符的。哪有什么压迫呢?”

姜旭不禁联想到种种现象,心中豁然开朗,有感而发:“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其本意是先学会做人、修养品德,做好这些再去学习文化知识,事情是有先后顺序的。正所谓‘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但是科举考试把学做人这部分也变成了功利性的‘文’。当道德被功利化,就会沦为一种人设和党同伐异、区分敌我的工具。”

“就像我们很多人考完试就把知识还给老师一样,儒家思想在科举之后也被人们抛之脑后。所以历史上很多时候,读书人反而最缺德。”

“唐宋时期的朋党之争还算是君子之争,可自从朱熹之后,他的思想成为了固定标准,这就导致了后世极端的功利主义。”

“从客观上看,这既损害了儒家思想,也伤害了整个社会的民族精神。即便现在没有科举了,可这种极端功利主义依然盛行。”

刘子华听到姜旭寥寥数语便对后世有如此深刻的理解,轻轻一摆手,感慨道:“朱熹的《四书集注》我看过,说实话,朱夫子也挺冤的。他当年写的教材是给有一定基础的人看的,没想到后世却把它强制用于启蒙,凡事过犹不及啊。”

“所以后世就像被压制百年的弹簧,一旦反弹,就把程朱理学一股脑地丢弃了,还形成了刻板印象。”

“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强如明太祖,也无法用思想工具来保证朱家万世不衰,反而在客观上给中华埋下了隐患。”

最新小说: 善鸢鹿鸣 被草原霸主强取豪夺后 眩光效应 老婆,你是做什么工作的 临渊羡渔,不如求而娶之! 周末修囍 夫郎说 可爱过敏症 请多多指教 闺秀现代生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