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允没好气地瞪了王景一眼:“都是上奏到陛下那里弹劾你的,好在陛下并未怪罪,反而将奏章交予我手,让我自行处置。”
说完王允也是忍不住抱怨了几句:“说过多少次了,做人做事不可太过张扬。好歹也是名满天下的大人物了,就不能稍微安分一点吗?就因为你带兵去太学抓人,还对太常无礼,所以不止言官,就连各地州郡的名士,都有人特意写了文章来弹劾你。”
王景拿起奏章,看得津津有味:“这本写得不错,文采飞扬,字句之间铿锵有力,是哪位名家的手笔?”
翻到最后,才发现是陈琳的手笔。
王景笑出了声,欣然点头:“原来是陈孔璋亲自执笔所书,难怪骂人都骂得如此精彩绝伦,也是难为他了”陈琳昔日是大将军何进府内的主簿,后何进身死,董卓肆虐洛阳,陈琳就跟着袁绍一起出走,现在成为了袁绍府中幕僚。
没想到他远在冀州,还写奏章来骂自己,只能说有心了,也不知道这邮递费朝廷给不给他报销。
“你啊,都火烧眉毛了,还笑得出来?元旭你如今看似风光无限,实则树大招风,却偏偏还如此不知收敛,难道不明白事情的严重性吗?”
王允见王景如此的不着调,便觉得有些生气。
太原王氏好不容易成为新党的意见领袖,眼下父子二人可是一条船上的蚂蚱。
王景要是倒了,王允屁股下这个司空的位置也必然是坐不稳的。
更何况同样是出自太原王氏的王凌和王宏,两人也是靠着王景才得以出任州郡长官,所以王允是真心在为王景谋划未来。
可惜王景对王允这位亲爹的谋划,着实有些瞧不上眼。
王允的智慧和谋略自然是不弱的,甚至可以说很强,可在王景看来,谋略和计策都只是小道而已,真正的治国大道,是提高生产力,是改良生产关系,是推动文明的进步。
阴谋诡计玩得再好,终究上不得台面。
但毕竟王允是自己的亲爹,所以王景也不会说些什么大逆不道的话来顶撞他忤逆他。挨骂了就认,大不了左耳进右耳出,下次还敢就是了。
等王允苦口婆心的说完训斥的话,王景这才乐呵呵地放下手里的奏章,不紧不慢地掏出一本《墨经》,递上前去,用哄小孩一样的语气笑着讨好道:“父亲还请消消气,没必要为了一点风言风语劳神费心,景今日可是带了礼物回来的,还请父亲过目。”
王允急得吹胡子瞪眼,心知说的再多,眼前这个过于争气却也过于有主见的次子未必听得进去,只好先接过书册,翻开后随意扫了两眼:“你给我一本《墨经》做什么?我对墨学没有兴趣。”
虽然王允是儒门当中的开明派,并不歧视其他学派,甚至对兵略和法学都颇感兴趣,但却也认为王景好端端的去搞墨学,属于不务正业乃至离经叛道。
只是因为王景毕竟要带兵打仗,不可能丢下手中的权力闭门读书深造,所以他才没有多说什么。
可王景现在居然想要自己也投身墨学?
这就过分了啊!
王允有点生气,自己都这么一把年纪了,王景居然也下得了手?
王景心知王允这是误会了,只好解释说:“父亲息怒,景不过是希望你帮忙校验一下书中的内容罢了。”
王允这才收敛怒容,认真翻阅,随后惊奇道:“这书抄得不错,字体工整,而且竟无错漏之处,所用的断句方式,也非常巧妙,究竟是何人所书?”
王景闻言也是无奈,外面那么多人都知道自己要搞活字印刷术要改良造纸术,偏偏自家的亲爹不知道,只能说不愧是亲手的,你是真的一点也不管我啊!
无奈之下,王景只好和王允解释:“父亲,此书非是抄本,乃是印本。”
手抄的书籍,甭管是哪位书法名家所写,出错都在所难免,毕竟人的专注力是有极限的。
可王景拿出来的这本《墨经》,通篇都十分干净和工整,自然不可能是找人抄写的,而是机器印制的。
王允听后非常震惊,他这些天都忙着在司隶州各处郡县奔走,拉帮结派,壮大新党,因此对于洛阳城内的变化还真没怎么关注过,因此也不知道王景已经和墨家的墨者一起搞出了活字印刷,还暗中资助史子眇招募道家内部的炼丹师,推广化学知识,成功改良了造纸术。
如今王允手里的这本《墨经》,就是活字印刷术和新式造纸术结合起来后的第一批产品,其制作得相当精美,就历史意义而言,甚至很有收藏价值。
实际上,这也确实是王景拿来当成礼品送给王允的。
“这是活字印刷术发明之后印出来的第一本书,我手里还有后续的九本,其中这本最为尊贵,所以还请父亲收下。”
王允这才想起来,他昨日回到家中之后,确实从长子王盖和三子王定那里,听说了王景在研究什么术和什么术的。
他之前只是当做趣闻来听,觉得估计又是自己这个不省心的次子又弄出来的什么荒唐事,并未放在心上,可现在一看手里的《墨经》,顿时产生了异样的联想:“难道此书便是用你那什么术印出来的?”
王景无语,只好强调了一句:“是活字印刷术,父亲觉得质量如何?”
得知这一答案,王允顿时如获至宝,对手里的这本《墨经》爱不释手起来:“确实不错,比之许多耗费极大人力抄成的珍藏级孤本,更胜一筹。”
印制的优势,自然吊打手抄,无论是质量还是效率,都远远胜出。
而这其中的意义,久在帝国中枢的王允,岂会不知?
他开始急切地追问道:“印刷术当真如此神奇?不知道的每日产出几何,可否大量推广?”
王允属于世家当中的开明派,并不热衷于垄断权力和知识,比起这点蝇营狗苟的利益,他心中有着更大的志向和野望。
比如当个忠臣,青史留名,又比如教化百姓,万世景仰!
昔日孔子授徒三千,有教无类,终成万世师表,千古流芳。
如今王允自然也想效仿先贤,以他司空的权柄,推广印刷术,在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名载史册,永世不坠。
知父莫若子,王景自然看得出来王允的这点小心思,因此语气里带上了几分怂恿的意味,笑着说道:“一台机器,五个人操作,一天能印两千多本。”
王允听完,整个人惊得酒杯都落到了地上。
王景弄出来的活字印刷机,这生产效率若是放到现代社会,估计连一个专门印盗版书的三线乡镇印刷小作坊都拼不过,只能破产倒闭。
可是在汉末三国的时代,放眼全球,这样的生产效率,那就只有两个字能够形容。
无敌!
除了那些留下古代先贤神念的特殊孤本书籍复制不了外,所有书籍都能大量刊印,而且纸质书籍的阅读舒适性远超竹简,这种产品代差足以让绝大多数人都放弃旧有的阅读习惯了。
而掌握了活字印刷术和新式造纸术的王景,就等于掌握了知识传播的渠道。
王允是聪明人,几乎不需要王景提点和暗示,就明白了这两种技术的出现,对儒门意味着什么。
若是王景心狠一些,只印自家学派的书籍,不印其他学派的书籍,只要顶得住对方的反扑,十几年后,敌对的学派就会悄无声息的没落。
这何尝不是另一种对思想的垄断呢?
当然,王景不会做这种事,他只是一个屠龙者,并不打算成为新的恶龙,所以即便有了大杀器在手,也无惧于与对手公平竞争。
因为他坚信,真理终究会战胜愚昧。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