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钓鱼佬
李儒朝王景眨了眨眼,嘴角一斜,便贱笑起来,他对此倒是看得很开,毕竟谁年轻的时候没有荒唐过几次?
更何况王景和董白二人已有婚约在身,先上车再补票,也不是什么大事儿。
王景见事情越描越黑,便翻了个白眼,懒得继续解释了。
李儒也没有纠结于这个问题,女孩子十四岁就结婚生孩子这种事在汉代是符合礼法的,甚至朝廷还有政策,女子年满十四周岁后,不尽快找个夫家把自己嫁了,以后每年都得罚钱。
可见古代的政客早就把人性玩明白了,知道该怎么做才能把结婚率给提升上去。
李儒这次来找王景,主要是催促北军尽快返回洛阳坐镇大局:“主公,如今十八路诸侯皆对洛阳虎视眈眈,朝野上下也遍布有异心之辈,你切不可久离京师。现在两关已破,大局鼎定,应该尽早班师回朝才是。”
李儒的建议非常中肯,他认为留下王方、段煨和徐荣等人,分化瓦解,让他们彼此牵制,这样就可以暂时放心地将潼关和函谷关交由这些降将镇守。
董卓麾下的西凉兵,成分一直以来都十分复杂。
《汉纪》说:“且天下之权勇,今见在者不过并、凉、匈奴屠各、湟中义从、八种西羌,皆百姓素所畏服,而明公权以为爪牙、壮夫震栗,况小丑乎!”
这话里的“明公”,说的就是董卓,而董卓麾下的凉州兵,在来源上主要有湟中义从、秦胡兵、匈奴屠各以及招降的八种西羌,都是野蛮善战之辈,对于帝朝毫无忠诚度可言,完全是靠董卓的个人魅力和砸钱聚集起来的一群雇佣兵。
其中湟中义从是小月氏人,如董卓的女婿牛辅就有個护卫名叫胡赤儿,其出身“支胡”,也就是月氏人
至于秦胡兵,这是羌胡和胡化的汉人,羌胡是匈奴、羌人和鲜卑人的大杂烩,在凉州当地的势力错综复杂。
一些汉人犯了罪,又或者是失去土地成为流民,为了生存,便跑去投奔胡人,最终被胡人胡化。
这些人往往都有不俗的本事,毕竟弱者在这种情况下也活不下来,因此董卓看中了他们的能力,招募到麾下组建军队,战斗力不错,但军纪很差。
至于匈奴屠各,则是汉代投降的南匈奴,主要在凉州一带安置。
而八种西羌就厉害了,这是目前帝朝最为头疼的刁民,在东汉时期是西部叛乱的主力,百年羌乱颇有几分阿美莉卡打阿富汗的味道。
帝朝派兵去平叛吧,董卓之流的将帅又贪污腐败,吃拿卡要的,最终导致军费耗资达二百四十余亿钱,耗时十二年之久才算基本平定。
到了汉顺帝的时候,羌乱又起,派兵平叛,军费耗资达到八十亿!
鬼知道这些钱是怎么掉的,反正东汉的财政崩溃得很彻底,到了灵帝刘宏的时期,朝廷的运转和平定黄巾之乱的费用,全靠刘宏卖官鬻爵,以及通过十常侍给世家和豪族不断放血,才勉强维持住局面。
不得不说,灵帝是个水平高超的糊裱匠,若非死得太早,东汉的国祚或许还能再延续半个甲子也说不定。
一提到西凉羌乱,王景也倍感头大。
帝朝举国之力镇压百年都解决不了的问题,王景不觉得自己能够快速解决,但董卓麾下的羌人士兵不少,或许可以从这些人身上下功夫。
毕竟没有带路党,深入羌族的地盘作战跟找死没有区别。
至于李儒建议自己尽快返回洛阳,王景倒是有别的想法:“文优,我若不想这么快就回去呢?”
李儒闻言大惊,但脑子一转,立刻就明白了王景的用意,但他对此也有担忧:“引蛇出洞虽是妙计,但未免太过冒险,万一弄巧成拙……”
王景却是淡然一笑:“放心,我有绝对的把握,就算真的出事,我也有自信能够掌控局面。”
河东有北军八营的主力呼应,随时都可以渡河南下,而洛阳城中还有荀攸与高顺一文一武两大中流砥柱坐镇,亦是万无一失。
所以王景才想着通过这件事,放下几个钓饵,看能不能钓上来几条大鱼。
毕竟此前蔡邕刚出大牢就遭遇刺杀,此事让王景暗中生出了警惕,调遣暗卫追查却始终没什么进展,可见对手绝对是处心积虑,连线索都处理得这么干净,绝不是临时起意能做到的。
这群阴沟里的老鼠不揪出来,王景岂能安寝?
李儒得知了王景的想法之后,沉吟片刻,当即谏言道:“既如此,那不如暗中派人散播主公在强攻潼关时身受重伤的消息,如此一来,潜伏在水下的暗流,必然闻风而动。”
见王景坚持,李儒只好为他谋划献计。
王景也觉得这个计策不错,当即采纳:“好,就这样办!”
洛阳大市,新开的泰安居酒舍里,高朋满座,觥筹交错。
议郎郑泰、侍中种辑、越骑校尉伍琼三人,正围坐在一起,举觞畅饮。
酒至酣处,说出口的话,也开始变得大胆起来。
其中以伍琼最为豪迈,语气带着几分讥讽和轻蔑说道:“呵,你们说,王元旭这次是真伤还是假伤?”
种辑一声冷笑,随后目光露出一抹凌厉的锋芒,神色颇为笃定:“应该是真伤,而且必定是重伤,否则以眼下的局势,王元旭不可能孤军在外,必然会想方设法尽早返回洛阳坐镇中枢,以免京城有失。他不回来,那便只有一种可能,就是自身伤势太重,回不来了。”
他们几人,此前就曾与何颙、荀攸等一起谋诛董卓。
伍琼更是不避艰险,假意投诚潜伏在董卓身边当二五仔,成功唆使董卓给不少世家豪族出身的名士封赏官职。
结果这些人当了官之后,第一件事就是起兵反董,翻脸不认人的速度,让人瞠目结舌,什么有奶就是娘?
不存在的!
我拿了你的好处,不等于我答应你的要求!
对于世家豪族而言,这样的不等式他们早就熟练得跟吃饭喝水一样轻松自然了,毕竟他们可是高贵的名门之后。
可以说,正是伍琼的这一手骚操作,加速促成了十八路诸侯联军的出现,把董卓坑了个底儿掉。
像是现在的联军盟主袁绍,当初就是伍琼向董卓极力推荐,才得以当上渤海太守,然后顺利的起兵讨伐董卓,还成为了联军盟主。
如今董卓虽死,可王景却又成为了他们新的对手,蛋糕就这么大,没人愿意分给对手。
更何况十八路诸侯借着讨董的名义掌握了地方的军政大权,眼下总不会因为董卓一死,他们就乖乖地把到手的权力都给还回去吧?
眼下他们还不肯退兵的原因就在这里,宁愿僵持着,也不能退后,否则还怎么名正言顺的在地方上当土皇帝作威作福?
唯恐天下不乱,才是他们此刻最真实的想法。
而种辑和伍琼等人,之所以聚在一起,就是为了对付王景。
倒不是王景怎么得罪他们了,而是北军的存在本身,对他们就是最大的阻碍,挡住了他们获取权力的康庄大道。
三人中,郑泰身份最为尊贵,官职也最高,但反倒是三人中最为谨言慎行的那个。
见种辑和伍琼越说越大胆,越聊越狂放,郑泰不得不轻咳一声以示提醒:“二位,慎言啊,谨防隔墙有耳。”
面对警告,伍琼一连不以为然地摆了摆手:“公业兄可是担心那无孔不入的暗卫?无需多虑,此处酒舍乃是国舅爷的产业,所用之人都是家中老仆,绝不可能藏着别家的密探。”
伍琼口中的国舅爷,自然说的就是董承。
刘协登基之后,身边几乎无人可用,而董承凭借着当年董太后的关系,很快就获得了刘协的信任。随后直接获得乐国舅的尊贵身份,不仅如此,刘协还拜他为安集将军,专门统管皇帝身边的侍卫和乘舆。
官职不高,但身份十分显赫,并且直接掌握兵权,一看就深得皇帝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