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正是因为董承的成功,让士族中一些渴望出头的年轻人看到了机会,纷纷围到他的身边,想要获得刘协的赏识。
泰安居,就是这些人平日里聚会的据点。三人正聊着,酒舍外面传来杂乱的脚步声和马蹄声,顿时让他们吓了一大跳,还以为是谁又杀过来了。
结果定睛一看,才发现进来的人是董承。
“国舅爷!”
“哈哈,诸位不必多礼。”
春风得意马蹄疾,刚从皇宫里出来的董承,脸上的表情显得自信而昂扬。
“陛下可有回应?”
“时势唯艰,陛下虽然年幼,却也有着宏图大志。我等所图之事,功在千秋,陛下知晓后亦是满心振奋,对诸位的满腔忠义大感欣慰,帝朝还是有忠臣的啊。”
吹捧之后,董承这才落座,随后更是道出了在场所有人都非常关心的答案:“诸君,陛下已经同意吾等所行之事,还给了我一道密旨,允许吾等便宜从事。”
“陛下英明!”
“吾等自当奋起,还这大汉天下一个朗朗乾坤!”
“说得好!天下兴亡,重任在肩,我辈读书人责无旁贷,合该为朝廷分忧解难,定国安邦!”
四人聚首,无一不是野心勃勃之辈。
如今的朝堂上,袁隗、杨彪等老臣按兵不动,坐看局势变幻。
可他们这些年轻人却等不了了,只因为不拼一把,实在是难以出头。
他们也想封侯拜相,过一把大权在握的瘾。
到时候权倾天下,万民俯首,岂不快哉?
董承开始分派任务,他先看向郑泰:“公业,你与荀公达也算是有几分交情,能否策反此人,断王景一臂,就看你的了。”
郑泰面露无奈,但最后还是答应下来,语气幽幽地回答道:“我勉力一试吧,成与不成,却不敢保证。”
伍琼听完大笑,出言鼓励:“公业谦虚了,有你出马,此事还不是易如反掌,手到擒来?吾等静待你传回佳音便是。”
除了郑泰之外,其余几人脸上都有种迷之自信,仿佛随时都能轻易扳倒王景似的。
“徐晃那里,由谁出面?”
董承目光扫过众人,最后还是伍琼主动请缨:“就由我去吧,徐公明此人个性忠厚,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又有陛下旨意,必可说动他开关放联军入洛阳。”
“好!”
董承闻言大喜,只觉得自己胜券在握,兴致勃勃的畅想起美好的未来:“只待联军能够进驻洛阳,吾等便大局定矣。”
如今十八路诸侯,将近二十万联军,都被阻挡在虎牢关外,不得寸进。
而徐晃这位雄关守将,正是此役关键,是董承他们不得不争取和拉拢的关键人物。
只要徐晃愿意放关东联军入关,那么王景就算没死,也休想再回来了。
酒会结束,郑泰回到家中,连忙叫来了弟弟郑浑商议。
郑浑听完事情始末,不屑的冷笑说道:“一群蠢货,当真是自寻死路。”
郑泰也颇感无奈:“当初董承拿着陛下的密诏找到我,我就不该掺和到这种事情里面去的。”
兄弟两人都是真正的聪明人,董承所谓的天衣无缝之计,在他们看来,简直漏洞百出,破绽满满,真要照着上面的计划步骤去操作,恐怕到了最后,死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
所以计策还未曾正式开启,郑泰和郑浑兄弟两人就已经琢磨着该如何收拾残局了。
郑浑说话犀利,对董承等人的评价也是毫不客气:“董承的图谋虽然愚不可及,但此事可以扰乱暗卫的视线,对吾等的谋划反倒十分有利。”
随后郑浑又开口说道:“可惜蔡邕没死,否则新党内部必生嫌隙,如此一来,吾等胜算便又能更高几分。”
“确实有些可惜,本初请来的这位刺客,据说出自兵家隐门,连商帝三剑之一的名剑含光都出动了,还是功亏一篑。这王元旭果真了得,若非有他在,王子师又岂有今日这般的风光和得意?”
郑泰感慨了一句,对于王景,他还是非常忌惮的。
郑浑对此深有同感:“若非王元旭离开洛阳,吾等的计划怕是连一分的胜算都没有。如今他后方空虚,这是我们的机会。”
郑泰认同地点了点头:“试一试也无妨,反正公路与本初都已经与我暗中有了约定,届时两路大军若真能会师洛阳,一举就可扭转乾坤。到了那时,属于我们士人的时代,就会到来了。”
原来,郑泰既不是董承的人,更不效忠于刘协。
他真正效忠的人,其实是袁术袁公路。
不仅如此,郑泰同时还暗中和诸侯联军的盟主袁绍袁本初合作,他们的追求其实也很简单——士大夫与皇帝,共治天下!
与兄长相比,郑浑反倒不怎么热衷权势,他属于世家之中的异类。但党锢之祸后的东汉朝廷,乱象频出,十常侍之流更是让他深恶痛绝,因此对皇权非常失望,这才宁愿去支持郑泰的“拨乱反正”之举。
在郑浑看来,欲救天下,唯有世家的“有识之士”完全掌握权力,参与朝政,再选拔有品德和才学之人治理天下州郡,方能拔除沉疴,再造盛世!
至于皇帝,乖乖地坐在龙椅上当个吉祥物,没事盖盖章就好了,具体的政务不要过问,交给他们这些“忠臣义士”来处理就好。
眼下的洛阳,水是越来深了,各家势力明争暗斗愈发激烈,正是应了那句俗语——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王景走后,洛阳立刻就陷入到了一种诡异的权力真空状态,每一个看到机会的野心家,都想要效仿董卓和王景的成功之路,将天下至高的权柄,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以至于董承等人,还以为自己妙计能安天下,却不料队伍里,早就有人计中有计,谋外有谋,各怀鬼胎。
洛阳城中波谲云诡,而关中之地的长安,也并不平静。
左将军府,皇甫嵩把女婿射援叫到了书房里,随后与他商议起来:“文雄,太傅和司徒要我率兵返回洛阳,此前我军被牛辅、李傕二贼所阻,未能成行,如今传闻王景身受重伤,伱觉得这于我军而言,是否是一个千载难逢的良机?”
作为汉末三杰之一,皇甫嵩是一个纯粹的军人,他是将门出身,从小就接触兵家与儒家之学,因此发誓要做帝朝的忠臣。
而在皇甫嵩看来,太傅袁隗和司空杨彪等旧党才是正统,而王景就有些太过年轻了,性格亦是桀骜不驯。
所以皇甫嵩更愿意遵从袁隗和杨彪的命令,想要把王景这个不稳定因素解决掉。
皇甫嵩皱了皱眉头,疑惑地问道:“你怀疑祁侯是假装受伤?”
“我无法确定,但只要存在着这种可能性,吾等就不该轻举妄动,否则错判局势,必然万劫不复。”
射援智慧高绝,且生性沉稳,过去就曾多次为皇甫嵩谋划,所料无有不中,因此很得皇甫嵩信任。
“好,就依你之计行事。”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