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李很快找来了几位精通算术的墨家门徒,而带队之人更是杨修这位算学天才,还用了新发明没多久的温度计进行测量,最后才计算出了比较完整的结果。杨修拿着报告看向黎丰和老李:“恭喜二位,经过测算,你们冶金组研发出来的的蓄热炉,能将送风温度提高到三百多度,同样多的燃料铁,产量却比冷鼓风增加了三倍以上,当真是冠绝当世,纵使欧冶子再世,恐怕也得叫两位一声老师。”
黎丰和老李听到这个结果,都非常激动。
单单是改进蓄热炉,老李就足以参与第三批次的工士评选,而且有很大概率能够选上,这是足以改变他命运的发明!
杨修笑着鼓励道:“继续努力,只要保持这样的势头,冶金小组的诸位日后必定前程似锦。”
“哈哈,那就承你吉言了!”
老李面色通红,显然杨修的这番话让他十分受用,待杨修走后,他便精力旺盛地继续拉着黎丰一起深入研究。
如今的他,已经是食髓知味,只要好好做研究,就算是工匠又如何?
我老李,照样有机会功成名就,光耀李氏门楣!
整个铁场,也都听闻了这个消息,原本有些老铁匠还自以为聪明,守着自己的那一点家底,敝帚自珍,不肯拿出来分享,只想着白嫖一些技术,回去之后拿来当传家宝。
也就是老李,眼光稍微长远一些,主动给黎丰打下手,更将他们李家这么些年积累下来的冶炼和锻造经验,全盘托出,才有了一起发明蓄热炉的事情。
其实李家的先人,也有人看出了炼铁时从炉子里排出的废气,也想过要如何利用,奈何他们没有相关方面的知识积累,因此屡次尝试,都以失败告终,甚至还因为这事儿死过人,所以最后不得不放弃。
可放弃归放弃,当初的许多尝试和想法,却也记录了下来,代代传承,这些积累如今就成了财富。
在科研的道路上,哪怕是失败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资产,因为能够降低试错成本。
也正是老李的帮助,黎丰才能这么快就研发出蓄热炉的技术,因此第三批次的工士评选名单,给老李一个推荐名额,也算是投桃报李。
这下子,其他老铁匠们可就坐不住了。
如果工匠也可以有梦想,谁又愿意只当一条混吃等死的咸鱼呢?
看到老李马上就要功成名就,他们哪里还想着什么“绝不外传”,现在恨不得把心窝子都掏出来,让黎丰看看,他们也可以谈,也可以爱国。
王景听闻冶金组汇报过来的好消息,立刻丢下手里的事情,亲自过来视察。
铁场里,黎丰和老李,心情激动地站在王景身边,回答他的一些提问:“见过祁侯!”
“免礼,情况如何了?”
王景对冶金技术的发展相当重视,毕竟钢铁的产量和质量可是直接关系到军事实力的强弱的。
黎丰面色激动,当即向王景汇报这一喜讯:“启禀祁侯,冶炼时产生的高温热风会造成熔铁炉的送风口损坏,所以这个地方必须加以保护。”
“原来如此。”
虽然看不太懂,也听不太懂,但王景还是面带笑容。
在他的帮助下,奇巧阁如今的技术水平,已经足以克服这个让古代铁匠无比头疼的问题。
黎丰专门设计了一种特别的风口,这种风口有一只熟铁盘管,嵌装在铸铁锥形管中,两端伸出锥形套底面,每边各一只。
开始运作之后,水从伸出的管子的一端流入,一直流到风口狭窄的一端。
王景虽然看不见,但耳朵很好使,能够听到水在盘管中绕行,最后经过对面伸出的管子流出。
有了这个熔铁炉,冶金组终于能够大规模成批次的炼出钢材来,技术实力和工艺水平,吊打眼下整个地球的所有文明上千年。
在这之后,下一步,则是开始炼焦。
黎丰似乎担心王景看不明白,便兴致勃勃地在一旁为其做着讲解:“祁侯请看,早期我们用的是木炭,导致冶炼出来的钢材质量总是参差不齐,难以控制,如今换了焦炭,效果立竿见影,看来焦炭才是最理想的燃料。”
比起黎丰,王景更明白炼焦技术的战略意义。
煤的焦化可不仅在于为钢铁业提供高质量的燃料,在炼焦过程中获得的各种副产品,本身还是在化学工业中的重要原料,是推动化工产业建立的前置条件之一。
说起化工体系,如今在道人史子渺的努力下,也算是初步创立成功,也正是得到了道家炼丹师的帮助,冶金小组才能这么快就做出成绩。
钢铁工业实际上是一个横跨多个学科领域的生产体系,无论是物理还是化学,相关方面的知识储备一样都不能少。
因此黎丰也经常和道家还有墨家两家学派交流各自的知识储备,产生的联动效应十分显著,科研效率也因此而大大提升。
为了提升炼焦的效率,黎丰还专门找史子渺研发了一整套煤焦化设备。
这套设备在王景眼里,技术上肯定是非常落后的,和工业时代的炼焦设备简直没得比,但在眼下这个时代,妥妥的就是高科技,甚至称得上是黑科技。
不仅可以炼焦,还能用其产生的副产品制造出多种重要化工产品。
包括汽油、柴油、沥青、苯酚、甲苯、粗苯、硫酸、各种溶剂油、润滑油和石蜡。可以说一旦投产,王景治下领地的化工水平,绝对会有质的飞跃。
不过,这样的成套设备,科技含量很高,安装难度自然也很大,需要大量熟练的技术工人。
尽管事先进行了专门的培训,还为此准备了大量的图纸、安装手册和专用设备。
可是负责安装的人,全是在一群半路出家的安装工,这些安装工大部分都是奇巧阁招收的失地流民。
哪怕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识字教育,但他们的知识水平还是相当有限,别说高中的水平了,连小学三年级的水平都够呛,理解能力大概和一、二年级的小学生差不多,这工作效率自然让王景都为之头疼。
因此设备安装进度相当迟缓,而史子渺弄出来的这套生产设备,又偏偏属于连续运转型,不能开开停停,一次投料就要填入上百吨的煤。
洛阳眼下全部的煤储量,才不过八十吨,这些煤还是之前王景从并州那边订购的,让张辽派人运来的,主要用于居民取暖。
这点量,都不够一次投料的份额,所以开发出了新技术,冶金组还是只能先采取更加简易的土法炼焦。
说起来,这土法炼焦,还是王景告诉黎丰的,因为王景穿越之前,恰好接触过这一行。
土法炼焦的方法有很多,最简单的就是堆积起来的露天法,煤在地面上堆成半圆堆,上面盖上稻草引火,等够一定天数就可以成焦了。
但是成焦率比较低,这种方法在后世的大炼钢铁时代,还曾经被国家使用过,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极其严重。
不过眼下可是三国时代,王景倒是可以不顾环保问题,毕竟发展是第一要务,环境治理的事情,以后再来弄就是。
但是煤焦油是化工的重要原材料,还是不能就这么随便的浪费掉。
因此王景找来杨修,让他利用他那过分聪明的头脑,帮忙设计一套数学模型出来。
对于这个挑战,杨修也是欣然应下,随后便配合黎丰还有老李,一起设计一种改良方案,了一点时间,总算是弄出了开滦圆炉,用这种新方法来进行炼焦生产。
开滦炉有三种不同的规格,每次投料数都不确定,还是杨修经过测算,发现了开炉性价比最好的投料比例。(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