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剖析时钟误差的来源,就必须对伽利略的天才设计有足够的了解。
伽利略时钟的动力和传动系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最重要的就是“储能装置”——以李维的理解来说。
伽利略当然尝试过最基础的、使用一米长的摆线、直接拨动摆线供能的秒摆作为时钟。
结果就是无论怎样堆砌材料的性能,最多20分钟,这种基础的秒摆就需要重新将摆线拨动至起始角度,以补充单摆运动损耗的能量。
这样的秒摆放在专门有人看守的钟楼里当然是足够精确的;伽利略也确实使用这样的“母钟”来调校其他“子钟”的精度。
但想要拓展到实际生活应用,如此频密的调校次数和高昂的材料价格显然不切实际。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伽利略需要设计一个能让时钟在无人值守的情况下运行较长时间的装置。
李维曾经提示过伽利略,利用“滑轮实验”来测量重力加速度,比斜坡实验更为直观。
伽利略受此启发,想到的解决方案是,“储存重力势能”——一个滑轮、一条绳索、一个重锤。
只要绳索与滑轮之间的摩擦力足够大,重锤就能以一个极小的加速度(可视为匀速)向下滑落。
再通过绳索连接若干不同齿数的齿轮组,重锤的下落就可以带动齿轮以接近恒定的转速转动。
将重锤向上拉,就可以对整个钟摆系统重新“赋能”。
而为了抵消重锤下落的微小加速度带来的“系统误差”,就需要用到机械钟的另一个装置——棘轮装置。
这种只允许单向摆动的特殊齿轮——来源于达·芬奇的设计——和周期固定的钟摆一起,以恒定的频率,抵消了其他齿轮组在重锤的牵引下作加速运动。
李维听到的“咔嗒咔嗒”声,其实就是棘轮的棘齿叩击表盘齿轮发出的声音。
简而言之,重锤才是机械时钟的动力来源,棘轮与单摆组成的系统负责校正时钟的精度。
机械钟的所有误差,就蕴藏在它的设计原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