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东家此来,有何吩咐?”
夏口,官市之中,面对掌柜与小厮等人的招呼,乔装前来的马良并未过多表示,反而是颇为无奈的摆摆手,示意去到店中再谈。
“最近你们可曾留意过这琉璃瓦究竟是何人在大量购买?”
对于如今的马良而言,制造琉璃瓦一事不过是再寻常不过的信手闲笔,算是自己繁荣夏口商贸计划的一部分,但却并未对此太过上心,售卖一事更是直接交由了关羽麾下主簿廖化去管理。
只是,令马良未曾想到的是,廖化对此却是异常上心,不仅在官市当中挑选出了绝佳的位置设店,选用的掌柜更是对商贾之道极为擅长,对于才接手的生意很快便熟练上手,不光是将店面打理的井井有条,更是很快便摸索出了针对不同客户的话术。
也因此,即便马良已经将琉璃瓦定在了每片三千钱这个极为高昂的价格,也就是寻常百姓需要不吃不喝做工半年才能买得起一片,却不想琉璃瓦刚开售不到两天,就已经将马良为开店所准备的存货尽数兜售一空。
后续,对于琉璃瓦的需求更是一路走高,廖化夹在中间不断为店铺与大冶传话,深感太过繁琐麻烦,索性直接将店面的管辖权划拨给了马良,让马良去操心经营。
不过,说是经营,但这售卖琉璃瓦的店铺却早已完事筹备妥当,无非是供货与对账而已,实际上也只是优化了逐层汇报的流程罢了,并不影响马良自己的事情。
而今日马良之所以会出现在此处,却还是因为昨日例行对账,翻看总账簿之时,却是惊奇的发现,即便琉璃瓦的产量已经比自己最初规划的足足了翻了四五倍,却竟然还是完全跟不上店铺的需求。
马良最初所设定的需求,可是基于夏口往来贸易的商队以及附近几县的数量来进行估量的,必然会有误差,但相差几十倍的量级,让马良意识到背后可能存在什么自己未曾觉察到的异常。
也因此,在见到此处掌柜之后,马良方才会有此问。
这掌柜能将生意做得如此红火,自然是个人精,极为擅长察言观色的同时,辨人记事的能力亦是不俗,在听闻马良的问题后,仅仅只是略作沉思,当即便答复道:
“回东家,购置这琉璃瓦虽是散客居多,但真正购买占大头的却还是几家从襄阳来的客商,而且似乎多是粮商。”
“你怎知他们是从襄阳来,而非别处?”
“回东家,我是听出来的。”
“听出来的?”马良闻言不由有些诧异,夏口建城才满两年,又与襄阳同属楚地,甚至城中更有许多人本就是自襄阳而来,他一个土生土长的宜城人都没觉察出什么口音的差别,此人又是如何听出来的。
“襄阳口音与本地有何不同?掌柜莫非是有什么诀窍?”马良虚心求教。
“东家有所不知,这些人每次前来官市,都是拉着满满七八车粮食一同来售卖。而这襄水之上,唯有沙羡与襄阳两地粮价低廉,拉到此处售卖才有利可图,而他们并非吴地口音,自然是襄阳客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