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章奥斯曼的困境
时间进入五月,各地的风雪陆续停止,温暖的春季姗姗来迟。
托罗斯山脉南麓,奇里乞亚山门。
小亚细亚半岛地势东高西低,山脉丘陵广布,中间有着一大片干旱或半干旱高原,人口密集区多位于沿海。
半岛西部的爱琴海沿岸当然是整个半岛的精华部分,这里的地势较为平坦,气候相对适宜,沿海平原和溪流河谷足以开垦出大片农田,人口繁多,文明兴旺,大城市众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前景十分优异,也是罗马遗民的主要分布区。
半岛东部较为落后,这里气候一般,山脉纵横,有着数目不少的游牧部落,他们大多自东而来,突厥人,土库曼人,库尔德人……鱼龙混杂。
然而,半岛东部也有两片十分不错的农耕区,一个是位于本都山脉以北的特拉比松沿海低地,面积较为狭小,另一个就是位于托罗斯山脉以南的奇里乞亚平原,地势地平,河湖众多,气候适宜,适合种植小麦和不少经济作物。
奇里乞亚平原曾经是奇里乞亚亚美尼亚王国的故地,与南方的塞浦路斯岛隔海相望,东,西,北三个方向则被高耸山脉团团包围,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山脉隘口,易守难攻。
其中最为险峻的莫过于位于托罗斯山脉和奇里乞亚平原交界处的奇里乞亚山门,这里非常狭窄,只需要很少的兵力就能阻挡数十倍于己的大军,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几十年前,奇里乞亚平原被卡拉曼贝伊国和拉马赞贝伊国分别占据,除了突厥人外,这里还居住着为数不少的亚美尼亚人。
随着卡拉曼的崩溃和马穆鲁克的衰微,卡拉曼贝伊国无法阻挡奥斯曼的军队,拉马赞贝伊国也没能获取马穆鲁克的支援,这片平原逐渐被奥斯曼帝国所占据。
但是,连续几次遭遇大败的奥斯曼帝国已经无力将卡拉曼故地和拉马赞故地彻底掌控,只能在此扶持亲信,允许他们保留了相当大的自治权,按时获取粮食,贡金和兵员。
大土耳其战争爆发后,穆罕默德二世宣布誓死抵抗,将整个国家划分为两大战区,最为紧要的西部由他亲自镇守,东部则交给王子巴耶济德。
奥斯曼帝国的防御方针十分明确,用尽一切力量尽可能守住爱琴海沿岸的核心区,东部则以拖为主,必要时甚至可以默许白羊王朝对于东部土地的入侵。
自从奥斯曼一世起兵以来,奥斯曼帝国的核心区一直都是小亚细亚西部,这里的统治机构最为完善,防御设施最为坚固,工商业最为发达,战争潜力也最大。
至于东部的那些游牧部落……在穆罕默德二世接连惨败后,这些人还能在战争时期保留多少向心力,谁也说不好。
战争爆发后,奥斯曼帝国开启全国动员,将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调上前线,维持爱琴海壁垒的坚不可摧。
然而,接连不断的降温依旧让小亚细亚饱受摧残,农作物生长缓慢,粮食储备不足,干旱,霜冻和洪水接二连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