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章学城规划
时间进入二月末,铺天盖地的风雪渐渐平息,气温有所回升,山间积雪逐渐融化,汇入溪流和湖泊,滋润大地,带来生机。
对于整个东罗马帝国来说,这个冬天是和睦而安康的,安纳托利亚的血战因为天气被迫暂停,海峡对岸的士兵轮换休息,白羊王朝的大军分布在高原上的各处冬季草场,也并没有冒雪搏命的打算。
况且,哪怕战争不止,皇帝也竭尽全力地通过自己的方式供养军队,竭尽所能地避免干扰到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无论是巴尔干还是阿非利加,除了《每日纪闻》上的寥寥数语外,战争似乎都十分遥远。
皇帝不喜欢对民间生活太过干涉,不会像不少君主那样无处不收税,无处不搜刮,土地上的粮食是百姓的,山林里的猎物和果实是他们的,河流湖泊中的鱼蟹虾贝也是他们的,从不苛捐暴敛,从不与民争利。
皇帝的税官每年只来寥寥两次,除了传递信息的驿卒外,普通农民接触最多官员的就是帝国农业部的派员,这些人会为他们带来耐寒的作物,更方便的工具,更优秀的堆肥方法和更高产的牛羊,往往会受到极大的欢迎,朴实的农民会拿出最好的食物来款待他们,向他们打听大城市的机遇,向他们打听不为人知的饭后小故事。
把资料还给农民,把方法教给农民,相信他们的智慧,他们也会让帝国放心。
在地中海南岸的阿非利加,沿海城市在远洋贸易的影响下日渐兴旺,“南都”迦太基城人口继续增长,规模不断扩大,文体新区的建成为沉迷于勇武和斗殴的市民带来了一丝文艺气息,比林奇的奴隶贸易在殖民和战争的共同滋润下节节攀升,比林奇大学为奴隶市场提供了丰富的人才,从捕捉到挑选到驯服,包教包会。
除了这两座大城市外,其他城市也有一些新的进步,的黎波里的陶器工坊走上正轨,斯法克斯的硝石产业蓬勃兴旺,获得了军队的长期订单,苏尔特则一直不温不火,但也同样开设了肥料基地,从草原上收购动物骨骼,制作骨粉肥料。
巴尔干的情况则更加良好,这里更加稳定,不需要依赖庄园主来维持秩序,自由化改革的春风很快拂满大地,民间资本的强大动力在这里一览无余,越来越多的矿场被开设出来,越来越多的农业资本家承包田地,建立租地农场。
当然,制度的进步只是提供了一片肥沃的土壤,技术的突飞猛进才是促进生产力提高的绵绵春雨,德意志地区爆炸式攀升的采矿技术很快被运用到巴尔干半岛,帖撒罗尼迦——圣海伦娜一等国道的开通使巴尔干山区和帝国核心连接起来,原本贫穷的北马其顿军区和阿尔巴尼亚军区也因此吃到了一些红利。
在希腊半岛南方的几个大区,丝绸业在十几年的呵护下总算步入正轨,君士坦丁堡银行把大量的资金低息提供给愿意开厂的国民,丝绸产量年年增高。
比起丝绸业,烟草业的繁荣基本出于自发,希腊地区适合种植烟草,大型牲畜的增多和铁制工具的普及让农民们可以开辟出更多的土地,在种植口粮之余,不少农民还会拿出几片田地种植经济作物,价值最高的烟草当然是不二之选。
发达的海上商路为帝国带来大量的原材料,广阔的殖民地提供了大把的黄金白银,从底层百姓到上层富商,人人都沉浸在繁荣盛世带来的美好与期待中。
直到1472年,整个欧洲依然处于贵金属短缺的状态中,这极大拖累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部分边远角落,超过一半的商业行为还在使用以物易物这种原始方式。
具有充足贵金属的东罗马帝国则趁此良机后来居上,正一步一步地赶超资本主义的发祥地,富饶的亚平宁半岛。
历史上,直到美洲白银大量流入几十年后,欧洲的“钱荒”才正式终结。
无论如何,在二十多年的努力下,东罗马帝国已经焕发出了蓬勃生机,完全摆脱了“巴尔干乞丐”的名头,旧日阴影不再环绕,正在走上新的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