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对于新政,黄立也并不是完全清楚其中的框架条文。也一直在征询建议,在试验推行。
为了能更加稳妥,他也没有采取太过激进的措施,总是尽量留出些纠错的空间和余地。
比如选官,由于光复的速度太快,地方官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很多人并不能完全领会新政的深意。
显然,如果急着北伐,实际上的重重困难不说,就是越铺越大的摊子,越来越多的官员,也会造成一种积重难返的困境。
“基础太差了,不论是人才的培训和储备,还是理论上的治政模式。”
此时的黄立,也意识到了仓促北伐的困难。江南光复应该没有疑问,可九省的情况远不及所他想,离期望值差得很远。
“看来,一年时间捋顺南九省的政务,进行战后的恢复重建,积攒北伐所需的钱粮物资,还是太短了。”
黄立阅看着各地送上来的汇报,不时提笔批示,却越来越感到自己的操之过急。
其实,这也不怨他。形势总在变化,应势而行,才有如今的战绩,倒不是他心急所致。
比如,原本是要在贵州,借助各家土司,与吴军形成对峙,争取时间,在川东川西发展壮大。
可谁能想到,吴三桂这个悲催鬼,竟然被搞死了。接下来,就一发而不可收拾,似乎就是顺理成章的谋划和行动。
机会不抓住实在可惜,抓住机会就得不断积极进取。还有祖泽清的反正,也是明军发动东征的主要因素。
“以后会不会还有这种意外发生,导致不得不展开行动,尽管准备得还是不够充分,但机会不容错过。”
黄立想到了以高雷廉反正的祖泽清,以温州反正的祖宏勋,不禁苦笑摇头。这样的意外,还是少些为好,总是打乱自己的节奏和布署。
自己原来想着占一省镇一省,政务学校也能不断地培养出自己希望的官员,可事与愿违,打得倒是顺手,收不住啊!
夯实基础,是必须的,差不多需要一两年的时间。时间既然紧,改革的步伐就不必迈得那么大。
黄立提起笔,继续规划着新的大明的军政体系。
兵部就是国防部和总参谋部;吏部相当于组织部、人事部;户部相当于财政部、民政部,礼部可拆分成教育部、外交部、民族宗教部,刑部也能拆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