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立说得是实话,不管怎样,出口就是赚钱,不过是赚多赚少的问题。如果能借此培养历练出几个商业或外交谈判的人才专家,以后就不用他费心劳神了。
而且,对西夷贸易的暴利商品可不是丝绸瓷器等等,有科技含量,但又成本极低的玻璃镜子,才是黄立的撒手锏。
当时的威尼斯玻璃工匠所掌握的镜子制作方法,是用水银和锡箔产生反应的汞锡齐法,既费时,清晰度也不高。
有硝酸,就有硝酸银,用果糖啥的就能造出镀银镜子。不仅时间短,品质更远胜威尼斯出产的镀锡镜子。
而且,受到吹制工匠的限制,威尼斯还造不出大型的玻璃镜。
其实办法也不复杂,在大型铁桌上浇铸熔融的玻璃,就能制成大型的平板玻璃,玻璃镜才会超过当时四英尺的限制。
黄立似乎已经看到了西夷国家的达官贵人为了镀银镜子而疯狂,那些贵妇仕女在试衣镜前扭姿作态的丑样儿。
还有亚洲诸国,哪个王室都有巨额的财富。玻璃镜子不愁卖,黄金白银将哗哗地流进大明。
“对了,还有一件事情。”黄立灵光一闪,来钱的路子又有了,笑着说道:“你告诉那几个西夷国家,我大明已经破解了威尼斯玻璃镜子的秘法,价高者得。”
汞锡齐法虽然垃圾,但现在还是个宝。威尼斯极力保密,把工匠都集中一个岛上,各国也在想方设法收买打探。
黄立要大捞一笔,顺便砸了威尼斯的饭碗。
王加禄并不知晓玻璃镜子的价值,小心地问道:“万岁,不知这个秘法有没有底价?”
黄立略微一想,便伸出一根手指,说道:“差不多能值百万两银子吧!”
王加禄嘴张成了O型,半天没有合拢。
黄立笑了笑,说道:“最低也要卖它五十万两银子。当然,越多越好,就看你们的本事儿了。”
“微臣明白。”王加禄略躬身。
黄立笑得很得意,废物利用啊,五十万两银子,能办很多事情啦!
可惜,人才太缺,象这种搞外交的,既要有丰富的知识,又要懂随机应变,还要有商人的奸滑,实在是不好找,只能慢慢地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