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形势虽有不同,但北伐依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粮草物资的囤积,军队的扩充,特别是骑兵数量的不足,都需要时间来弥补。
北方平原多,少河流,骑兵的机动性能得到最大的发挥,这是一个不能忽视的优势。
太祖能够北伐成功,最有利的因素是元朝的分崩离析。但现在,这个有利的条件是不具备的。
但黄立也看到了自身的优势,那就是兵力和人口。满人有多少,加上蒙汉八旗,还有并不能死忠的绿旗,也赶不上明军。
其实,北伐准备的时间越长,明军的优势越明显,击败清廷也更轻松。除了武器装备,还有钱财物资。
粮饷都不充足,连蒙汉八旗都可能背叛清廷,又何况是绿营?
但黄立并不准备这么耗死清廷,在有把握的时候,便会发动海陆进攻,一举光复光夏。
国际形势的变化,并没有给黄立留太多的时间。他要向外开疆拓土,又岂能让清廷牵绊住。
郑国元知道这是前辈的教导,尽管岁数相差不大,但资历却不能相比。
何况,这是要入阁的大佬,自己的治政思路与其不同,这个巡抚在最后就可能不是他。
“洪大人所言极是。”郑国元躬身称是,开口说道:“目前的财政情况,应该会越来越好。从海外购粮,比国内耕种收获,还要更便宜一些。”
洪育鳌轻轻摇了摇头,说道:“万岁说过,此非长远之计。外购太多,国内粮价便会压低,谷贱伤农,但这第一产业却必须要保障。”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是黄立创造或抄袭的新名词。端牢饭碗,也是他关注的。
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必须要有合理的规划,不能光考虑到赚钱。起码在国内,要保证足够的粮食产量。
郑国元显然是和黄立生疏了不少,对于黄立的思维和规划,远不如洪育鳌知道得透彻。
书信也是黄立和臣子们沟通的一个渠道,不是那种正式的圣旨或奏疏,只是两个人之间的交流,或者说是黄立的面授机宜,讲解教导。
有些类似于清朝的密折制度,但还不全是。在书信中,黄立的口吻是比较和熙的,象朋友在聊天。
这给洪育鳌等人一种受宠若惊的感觉,这或许也是黄立的驭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