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武器装备不断提升,使军队的战力不再限于士兵的武技悍勇时,地域上的差别便能够降到次要的位置。
倒不是说性情软弱的士兵也是合格,而是在身体素质上的要求,不再是那么高。
在中国的历史上,通常是北兵强于南兵,这与气候地域水土,乃至富庶贫穷的程度有关。
但朱太祖能够北伐成功,嗯,好象靠的是江淮劲卒,也不算是很南方。
黄立则是更进一步,以江南之兵伐窃据中原的满清。原因无他,装备优势足以弥补身体和意志上的差距。
要说差距,确实是有的。北人比较高大,南人稍显瘦小;北人豪爽,南人细腻。
正因为如此,才有某地出劲卒的说法流传。但归根结底,当兵吃粮是不可改变的事实。
没有钱粮,哪里的兵也不好使。明军也一样,尽管黄立想改变,但这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但对于清军,黄立相信,没有粮饷是肯定不行的。历史上,因粮饷而兵乱哗变的事情可是不少。
三藩之乱时,王辅臣在甘陕能够掀起激变,就很说明问题。
一是因粮饷不足而对清廷不满,其次则是在吴三桂的招降攻势下,人心思乱,反满的民族情绪高涨。
说起来,满汉之间的隔阂终归是难以消除。绿营官兵与清廷的离心力,在某种诱因的催化下,便会猛然增大。
所以,明军的北伐在开始后,并没有太祖时那么声势浩大,高歌猛进。
但明军的突破点却有数个,不象太祖北伐时只是一路猛进。因此,只要有一点突破,就可能造成清军土崩瓦解。
而要说人心所向,在黄立看来,满清从来没有得到过,只是用屠刀和鲜血镇压着。即便如此,也还有前仆后继的反抗。
现在的满清,辽东、山东、江淮、中原、西北,各处都有压力。察哈尔部的起事,力量虽然不大,影响却很深远。
蒙古诸部最早臣服于满清,并视之为高为汉人的亲密盟友。如今察哈尔部的反叛,似乎在揭开离心离德的序幕。
张家口位于河北省西北部,早在五千多年前,中华民族的三大始祖皇帝、炎帝、蚩尤就是在张家口“战于涿鹿之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