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是朝廷大事,举才大典,黄立本来要彻底改革,但在深入了解之后,却发现没那么简单。
八股取士是自明代成化年间开始,用排偶文体阐发经义,亦称“时文”、“制义”或“制艺”。
八股文的试题出自四书,应试者必须按四书五经的代圣贤立言,依格式填写,因而具很大的局限性,弊病尤大。
然而明清科举取士,又以八股文为主,于是教育重心当然就完全放在如何教八股文与如何做八股文上了,严重束缚了学子的思想与才华。
但对于科举取士来说,它也有一个优点,就是对仗工整与否,标准很具体,使考官对内容大体达到要求的若干考卷,容易判定高下,避免引起纠纷争论。
这在考生多,录取名额少的条件下,是至关重要的。
黄立也明白了八股文能在明清沿续的主要原因,与后世的标准化试题一样,容易判定对错,很客观。
如果让考生自由发挥,就难以确定标准,往往就是凭考官的主观来分辨优劣。不同的考官,就会有不一样的评定。
对此,黄立深入研究之后,也觉得很头痛。反复思虑,又与臣子商议,最终在科举考试上,多划分了专业,来解决这个问题。
古代科举也有专业的划分,象明法、明经、明算,明书,就各有侧重,以达到全面取才的目的。
此次科举的专业划分则更多更细,有政、法、算、农、经、工、水利等。所考的专业不同,日后授官也不一样。
古代的进士并不是全才,可放官却是按全才用。少不得要用到刑名、钱粮等师爷,往往被胥吏架空。
黄立便要专才专用,以后只有品级不同的官吏,也都有上升空间,不再依靠胥吏来维持基层的秩序。
这就有点象后世的组织机构,县官下面有管刑罚的、管农业的、管经济的官吏,各司其职。
官吏并不是县官雇佣的奴仆,任免也要走程序。虽然是上下级的关系,到底也不象仆佣那样放心,不太敢肆意妄为。
而高中的进士,也不会直接委官,特别是放外任,会更加慎重。
实习是肯定的,除了各部院,地方也是要去的。光有学识,没有实践经验,书呆子治理不好地方。
其实,黄立把科举就当成了一次官吏的招聘,只不过是较为高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