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贡就是一些土特产,也没什么稀罕的。缅甸倒是有翡翠,算得上比较珍贵,能值些银子。
不过,那时候还不太兴翡翠,黄立早就让皇家作坊的匠人进行磨制加工,倒是提高了价值,赚了一些钱。
到了黄立这个位置,就是没有皇家作坊,钱也是足够花的。何况,他还不奢糜,宫中花费照比前朝,已经是很少很少了。
而且,他还要下旨各地方官员,不再收土贡上贡,也不再指定皇贡,以示节俭,减轻民众的负担,并杜绝贪腐的渠道。
贡品,也可以称之为“皇家特供”,多为各地的稀罕珍贵、久负盛名的特产。
后世许多商家在广告宣传时,也经常把产品历史悠久,曾是“贡品”作为噱头,以增强宣传效果。似乎被皇帝、娘娘吃过用过的东西,便是价衡量的标准,要备受“追捧”。
但在古代,却经常是相反的情况,“贡品”给生产者和所在地的百姓们带来的,基本上只有苦难和折磨,是劳民伤财的代名词。
最能说明具体情形的就是历史中有名的两次“贡品特快专递“,其中一个唐朝的,估计是知道得最多的。
只要知道诗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便会知道特快专递荔枝的故事。
而清朝鲥鱼进贡的规模,比杨贵妃吃荔枝的过程更夸张。在南京设有专门的冰窖,每三十里立一站,白天悬旗,晚上悬灯,作飞速传递……
送鱼人在途中不准吃饭,只吃蛋、酒和冰水,三千里路,要求三日之内送到。
仅仅为了满足皇帝的口舌之欲,就这样劳民伤财,扰得地方官府和百姓都不得安生。
黄立有鉴于此,才想着彻底杜绝。想吃什么,想买什么,皇家有钱,派人采买就是。
要是在北方,想吃南方的水果,也不是吃不到。海运比较快速,现在还有了罐头的做法,总是能尝到的。
物流发展起来,海运速度再加快,兴许老百姓也能品尝到远方的食品。至于各地的商货,又不怕坏。市面上没有的,商人也会想办法运去谋利。
皇家工坊的赢利,都算是内帑。黄立可不象前朝,要四下占什么皇庄,以免上行下效。
尽管他拔出内帑建设海军,发展军工,兴办慈幼院,甚至各处的研究院,也是皇家所支助。
但象民生类的,等到朝廷财政宽裕,便会接手过去,由民政部门负责,成为社会福利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