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修路,再建城,一年推进它百八十里,或者能远一些,推进到黑龙江,灭了鞑虏,再和毛子开仗。
黄立觉得这样的调整更切合实际,不会因人口问题而陷入长时间的停滞。就算达不到一年百里,可只要是向前,就是成果。
建城的话,也不需要象现在这般的高大城墙。与其说是防御敌人进攻,倒不如说是挡住野兽侵袭。
再加上壕沟的话,五六米高的夯土城墙,或者以木栅围城,都能达到保护居民的目的。
以屯戍或居民点为中心,再不断向四周扩展,或是垦荒的耕地,或是小型的木寨。这恐怕也是每个族群,在荒芜之地立足并发展的必经阶段和模式。
“看来,向移民发放枪枝,并提前进行训练,是相当必要的。而且,鼓励和优惠政策还要更有吸引力,跑马圈地也未尝不可。”
想到了实际的困难,也看到了有利的条件,黄立的心态更加地平和,不再急功近利。
因为他根据目前的国际形势,已经得出了分析和判断。
世界各国还远未成形,也没有什么主权和领土的概念。哪怕再过一两百年,也是如此。
所以,并不是谁先抢到就是谁的。而是既要抢得到,还能守得住。
毛子就算侵略到黑龙江,甚至更向南一些,也不过是暂时的。等明军推进到位,收复回来也就是了。
而且,不仅是黑龙江,还有外兴安岭,有能力的话,明军会一直打下去,占领整个远东。
“不管先占后占,时机因然重要,可最关键的还是实力,以及保持实力的时间长短。”
一通猛打狂占,当时倒是爽了。可后面也可能丢掉大半,无它,国势有盛有衰,实力有强有弱而已。
明初的时候,疆域堪称广阔,不仅有奴儿干都司,象缅甸、老挝等等,也是大明的宣慰司。
到了明朝中后期,国力衰弱,便难以维持,四下收缩,最后连辽东都不保。缅甸、老挝等藩属也都脱离大明,甚至敢向大明用兵侵略。
尽管黄立无法预测自己百年之后,大明会走向何方,但盛衰无常,有起有落,却是自然规律。
所以,他才迫使自己稳定下来。但稳定不是保守,不是满足,而是更加扎实地开疆拓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