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古塔旧城位于后世海林市长汀镇境内,土城很小,流人们称之为石城。筑城时墙底垒石为基,由黄土分层夯筑,每个间层还横垫小圆木棍。
这个城是正方形,每个边长为一百七十一米,城内面积两万九千平方米。
城西北是较为出名的海浪河,水不多、河面也不宽。
从清顺治年间一批又一批的流人被谪戍这里,随之而来的是大批汉人家属也迁徙到这个小城。
城里住不下,于是又在周围开辟新的居址,西面就有了蛮子城(今满城村)和养马城等,北方人称关内流人为南方蛮子。
现在,这座小小的土城已经成为“大清”的国都,将军府则成为皇宫,供仓惶逃来的康小三居住。
虽然明军只追到吉林船厂,并未渡过松花江。但从辽东逃出的鞑虏和包衣,还是如惊弓之鸟,一路跋涉到黑龙江流域,方才惊魂初定。
不仅是他们,还有沿途的村屯,居民也尽数北迁。或被强迫,或是害怕,或是被谣言所蛊惑。
如此一来,以宁古塔为中心,沿着海浪河、松花江和黑龙江,再加上原来的居民,差不多有三十多万满汉人等住了下来。
而从明永历九年(顺治十二年)开始,宁古塔这里便成为清初流放重犯之地。
清代刑罚中仅次于死刑的流放,大致分为两千里、两千五百里和三千里这三个等级。
流放具体操作又分为迁徙、流、充军和发遣,其中迁徙最轻、发遣最重。
当统治者认为罪不至死,但充军又太不解恨时,就会施以发遣:发往边疆苦寒之地作为奴隶或充当苦差,或是一人或是全家上百人。
于是,反清复明的志士、派系斗争的失败者、被株连的无辜群众……各种各样的罪犯和战俘,都纷纷聚集到宁古塔。
宁古塔是当时最远最冷的流放所在,因为处于小冰河期,就更加的寒冷。
清初《研堂见闻杂记》中记载,宁古塔不仅路途遥远“重冰积雪”,而且流放者路上可能就被虎狼吞噬,甚至被“饥人所啖”。
没错,在苦寒的宁古塔地区,因为饥饿,就有“食人”的存在。
但跟一般人的想象不同,在宁古塔的境遇如何,也会因人而异。对于部分被流放者而言,宁古塔虽然艰难,但可能也不算人间地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