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从辽东调兵一万,加强京畿防卫,清廷也是顾虑到明军水师强大,有可能在北直隶近海登陆作战。
但清廷却万万没有想到,明军能够直取辽东,并且动用相当雄厚的兵力。
现在可好,丢了西瓜拣芝麻,可不是再把这一万人马调回去,就能解决危机那么简单了。
索尼又喝了口药汤,继续说道:“要稳定辽东,至少需要抽调两万人马。且将常驻辽东,耗费不小。”
财政窘迫,是清廷最大的困难,且没有太好的办法解决。没有海贸,江南出产断绝,光靠农耕赋税,难以供养太多的军队。
辽东苦寒,清军入关之后更是人口稀少,田地大量荒芜,钱粮难以自给自足。
调动人马出关,还要运输相当多的粮草物资,才能保证军队吃饱穿暖,与明军或作战,或对峙。
“索公。”遏必隆捋着胡须,开口说道:“明军到底是不是袭扰,现在还无法确定。我军大举调动,没准他们又乘船远去。如此一来,岂不是白折腾?”
这种可能性确实存在,明军既能跨海而来,自然也能乘船而去。还是袭扰性质,只不过是规模较大而已。
索尼皱了下眉,淡淡地问道:“那以你之见呢?”
遏必隆思索着说道:“调动最少的兵力,能够与明军形成对峙就行。明军跨海征战,粮草物资全靠海上运输,能支撑多长时间?粮尽自去,我军可不战而胜。”
这也有道理,反正遏必隆不相信明军光靠着海上运输,就能支撑数万人马在辽东征战。
耕种肯定是来不及的,到明年春耕、秋收,差不多一年的时间,数万大军要耗费多少?
所以,他还是倾向于明军在辽东的行动是牵制,是袭扰,就是希望从关内调兵回防,削弱北方的守卫力量。
既然这是敌人的目的,为何要乖乖地被敌人牵着鼻子走?
说句难听的话,就是把辽东让给明军,在后勤难以保证的情况下,明军能占领也难以长期守卫。
但这话还不能明说,龙兴之地呢,哪能说弃就弃。况且,沈阳还有老奴的坟,明军要真打过去,把棺材刨出来,那可丢大人了。
索尼沉声问道:“最少的兵力,你以为会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