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的劳务输出,能够缓解劳力紧张,但限于钱粮,又不能一下子来得太多。否则,难以支应。”
从春耕到秋收,差不多要半年左右的时间,需要辽东官府来供应移民或劳力的粮食。
如果大批涌入,钱粮又不能供应。饥饿的人们不是开发的动力,反倒会成为动乱的根源。
“北方重建恢复也需要大量的钱粮,朝廷的压力很大啊!”全凤翔从投入辽东的钱粮,也能大致推算出总数,不禁为之咋舌。
要知道,江南地方也是只光复了一年。虽然自然条件好,但要支撑北伐,并承担起北方的恢复,肯定是不够的。
如果没有征服缅甸,没有建立湄公省,没有大力地推动海贸,大明的财政肯定已被拖垮。
即便如此,现在的朝廷财政也是在负债运行。
发行的债券,还有与商贾富豪达成的协议、作出的承诺,都是要一一兑现,时间并不算宽裕。
但在皇帝的意旨下,朝廷对辽东的投入是相当大。
哪怕是在冬季,辽东的存粮已经能够正常支撑到明年年中,海运粮食依然没有中断。
而且,崇明造船厂还打造了适合辽东内河航运的中小型沙船,由海船拖曳而来,为开春冰融后开展内河运输创造了条件。
在黄立看来,大投入就意味着大产出。辽东早一日自给自足,早一日发展起来,对大明绝对是利大于弊。
如果今年能解决鞑虏残余,秋后便要展开伐倭之战。
北洋海军,再加上辽东、山东的明军,以及朝鲜的两万兵力,便能占据极大的优势。
如果鞑虏残余仍在,沙俄侵略者也未扫荡干净,至少辽东的明军便不能轻易调动。
征伐一场接着一场,但都是经过了分析研究。
除了消灭鞑虏残余和沙俄侵略者,并不算是有现实的利益,其它的军事行动,都能实现获利。
当然,从长远利益来看,每次征伐都是有目的、有意义的,都在为将来的扩张和发展打下基础,铺平道路。